cover.jpg

以生物農業挽救台灣耕地

 

  最近二十年來,在產、官、學及消費者的努力之下,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,可說和美、歐、日一樣,已經步上軌道。不僅國人研究、採用有機農法,政府也制定出各種有機農業規則,指定了十一個「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」把關農產品的安全,大街小巷中有機食品店,銷售情況十分良好。

  然而,不可諱言的,根據農委會一0五年十二月統計,全台有機栽培農戶數及種植面積,包含水稻、蔬菜、水果、茶葉和其他作物,總數是二九三二戶、共6783.6公頃,所佔比例極少。換句話說,從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為解決糧食短缺而興起的化學農業生產方式,至今仍是台灣農業的主流。大部分耕地栽種作物仍依賴化肥,處理病蟲害仍施用化學藥物,重視產量與追求立即效果仍盤踞大多數農友腦海中。因此污染環境與破壞土地的情況,持續嚴重和擴增,造成強酸土、排水不良、有機質缺乏、土壤壓實、鹽化和重金屬污染等問題。

生物農業延緩土地崩壞

  生物農業主張利用微生物肥料進行土壤改良,定義是「其成分具有活性微生物或休眠孢子,如細菌、放線菌、真菌、藻類及其代謝產物之特定製劑」。自然界中存在豐富的微生物資源,如將有益作物生長的微生物接種到種子,或施用於幼苗、土壤中,可增加植物營養要素之供應、提高土壤中養分之有效性、增進根系之生長與養分吸收、保護根系及增進抗逆境能力等,即藉土壤生物恢復土壤本身的地力,促進植物健壯生長。

  自然農耕對付病蟲害有栽培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與自然農藥四大類,其中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生物平衡力量,達成防治病蟲害目的,如各種天敵動物和捕食性昆蟲、寄生性昆蟲、蟲生病原微生物、拮抗性微生物,和性費洛蒙等生物性方法。目前微生物農藥如黑殭菌、蘇力菌等,或者驅趕或者破壞病蟲害的卵、幼蟲,共同的特點是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無致病能力,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。本書所談的土壤改良劑 BTR 試用於田間已將近十年,WF 將近四年,提供農友多一項選擇。

化學農業更需土壤改良

  目前台灣生物農業推廣的困境,在土地現況與人的因素兩方面。由於大部分耕地酸化和缺乏有機質,必須先提升土壤酸鹼度與補充有機質,才能確保微生物肥料的有效性。也因此,已步上自然農法、有機農業的農場更能順其自然的走上生物農業;相對的,實施化學農業者受限於數十年來的思惟,加上農村人口老化,人力不足,大部分不願改變耕作習慣。其實施行生物肥料與生物農藥並不複雜,也不會增加費用成本,只需錯開化肥、農藥使用時候,逐步土壤改良,漸漸減少依賴化學物質,那麼可以延緩土地崩壞,挽救作物倖免於「植物癌症」之侵害。

  去年民國一○五年,寒流、颱風加上暖冬,重創台灣農業,農作損失高達三百五十億。四十一種水果價格創十年新高,其中二十一種產量低,交易量跌進十年來新低。今年梅雨時間長雨量大,隔天氣溫驟升高達三十度以上,更使全省一期稻米減產,嚴重者達百分之四十以上。俗話說:「樹頭穩,不怕吹大風」,值此極端氣候肆虐之際,土壤改良、培育健壯耕地,使氣候、災難的損失降至最低,應是眼前急迫的課題。

一本主題式傳記書

  本書內容包含四個部分:首先從土壤微生物觀點,重新認識土壤肥力。其次,農場篇是土壤改良劑 BTR 和 WF 的應用。知識篇呈現長期被忽視的耕地概念,提醒重視土壤物理性,鼓勵農場自製堆肥,既節省肥料費用又掌握肥料品質。接著是吳瑞明先生的生命故事,可見其致力微生物探究的過程,以及與農友互動的心聲。

    內容和版面構想上,採取化整為零、便於分散閱讀的方式,讀者可以隨心所欲翻閱一篇農場故事或一則知識,行文力求淺顯易讀。提供農友、年輕朋友認識生物農業,吸引更多人參與愛護土壤、改良土壤的行列。

 

出版者:廖雪芳

出版日期:2017 年 10 月 20 日

ISBN: 978-957-43-5111-4 (平裝)

 

購買書籍

蝦皮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ko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